1. 關鍵期是誰提出的單項選擇
對選擇性模仿較早系統(tǒng)進行論述的,是懷特赫斯特(G. J. Whitehurst)和瓦斯托(R. Vasta)1975年寫的《語言是通過模仿獲得的嗎?》一書
2. 關鍵期是誰提出的單項選擇題
仁者愛人是孟子的思想。
仁者愛人是孟子《仁者愛人》中的一句。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 ; 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孟子原文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譯文: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禮保存在心里。仁人愛人,有禮的人尊敬人。愛人的人,別人就一直愛他;尊敬人的人,別人就一直尊敬他。
仁愛的實行是人人皆可為的,和階級地位無關。君子“有均無上,亦無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貴賤之分。這才是真正博愛的體現(xiàn),仁者并非只會關懷比自己輕賤的人,仁者眼中只有貼近仁與遠離仁的人。遠離仁的禍害自己與身邊的人,貼近仁的人能夠成就別人同時成就自己。
然而仁愛的實踐又是任道重遠的,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嚴格遵循“禮”的規(guī)范,時時檢束自己的身心,即便在沒有人的地方也能夠如同在大庭廣眾之下一樣不懈怠放縱。
3. 關鍵期簡答題
特點:對于學步期的幼兒常使用召喚句、假設猜測、疑問句、選擇性的模仿;學前兒童的語言學習常使用語意促發(fā)、使用基本的句型結構、使用立即情景線索、快速連配策略、重復學習策略、假設測試、聽到相同音節(jié),假設意義相同、使用慣用模式學習新的詞語、以掌握的詞語結構處理新的詞語結構、以繞著說或定義方式將概念與語言連接。
4. 關鍵期的提出者是
利迪婭?赫爾。
1955年,美國護理學利迪婭?赫爾首先提出了護理程序一詞。
1965年威登貝克等3名護理學者提出護理程序的三步驟模式。
至1967年,尤拉和沃爾什提出護理程序為四個步驟,即評估、計劃、實施、評價。
1973年美國護士學會成立了“全國護理診斷分類小組”,護理程序發(fā)展為目前的五個步驟即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
5. 關鍵期是指
“十四五”時期是碳達標的關鍵期。
現(xiàn)在距離2030年碳達標已不滿10年,但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仍處于上升通道,因此,“十四五”碳排放控制如何顯得格外重要,“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構建成熟完善的碳市場,是碳達峰、碳中和重要的實現(xiàn)路徑;通過市場機制對綠色產權進行有效的交易定價,能夠有效促進技術和資金轉向低碳發(fā)展領域,推動企業(yè)節(jié)能減排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
6. 關鍵期的概念首先是由誰提出的()
一是美國市場營銷學者阿奇.蕭于1915年提出的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的物流概念。他是從市場分銷的角度提出的。
二是美國少校瓊西.貝克于1905年提出的叫做Logistics的物流概念。他是從軍事后勤的角度提出的。
物流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原意為“實物分配”或“貨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日文意思是“物的流通”。20世紀70年代后,日本的“物流”一詞逐漸取代了“物的流通”。
7. 關鍵期由誰提出的
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xié)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fā)明了第一臺可以執(zhí)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
后來,德國數(shù)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fā)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后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制造出來。
8. “關鍵期”概念的提出者是( )
心理危機概念的提出
1954年,美國心理學家 G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機的概念并對心理危機的概念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他認為,當一個人面臨困難情景,而他先前的處理危機的方式和慣常的支持系統(tǒng)不足以應對眼前的處境,即他必須面對的困難情境超過了他的能力時,這個人就會產生暫時的心理困擾,這種暫時性的心理失衡狀態(tài)就是心理危機。
心理學家Glass認為“危機”是心理上受到外部刺激或打擊而引起的傷害。因此,Glass將心理危機定義為“問題的困難性、重要性和立即進行處理所能利用資源的不均衡性。Punukohu則認為心理危機是個體運用通常應對應激的方法或機制仍不能處理當前所遇的外部或內部應激時所出現(xiàn)的一種反應。
由此可見,心理危機本質上是伴隨著危機事件的發(fā)生而出現(xiàn)的一種心理上的失衡狀態(tài)??梢栽囍@樣來界定心理危機,即心理危機是指當個體或群體受到某些應激事件的影響或挑戰(zhàn)時,而該個體或群體先前的應對方式不足以應對這些影響或挑戰(zhàn),其心理所處的高度緊張、迷惑的失衡狀態(tài)。
9. 關鍵期是誰提出的單項選擇問題
是笛卡爾。
我們知道“變量”的概念是17世紀由著名數(shù)學家笛卡爾首先提出。
在初等數(shù)學中,變量是表示數(shù)字的字母字符,具有任意性和未知性。把變量當作是顯式數(shù)字一樣,對其進行代數(shù)計算,可以在單個計算中解決很多問題。
變量的概念也是微積分的基礎。通常,函數(shù)y = f(x)涉及兩個變量y和x,分別表示函數(shù)的值和參數(shù)。術語“變量”來源于當參數(shù)(也稱為“函數(shù)的變量”)變化時,值相應變化。